2025年5月7日的南亚夜空,发生了一场改变空战格局的短暂冲突。当印度空军的“阵风”战机被巴基斯坦空军的歼-10CE锁定并击落时,印度的“南亚制空权垄断”宣言瞬间破碎。尽管印度官方坚称取得“战术胜利”,但战机残骸的事实却揭示了印度空军的短板。这场空战让印度空军意识到,单靠先进的少量战机无法支撑其“大国空军”的雄心。于是,印度计划斥资超过400亿美元配资网站排名,通过大规模采购战机,试图迅速弥补空中力量的不足。
然而,这种以数量为主的“爆兵式”军购方式却存在不少隐患。巴基斯坦的回应简单而有力:“有歼-35就够了。”这表明了现代空战中“体系制胜”的重要性。
印度空军的采购计划,显得仓促且矛盾重重。经历了5·7空战的失败后,印度空军提出采购114架“阵风”、140架苏-57以及97架国产“光辉”战机。它们的目标是通过“数量堆砌”来弥补空战中的劣势,但这些战机的性能和战略整合存在显著问题。在这次空战中,印度空军的36架“阵风”暴露了严重缺陷:雷达探测距离不足、发动机推力不足,难以有效规避巴基斯坦的歼-10CE。即便是在面对“枭龙”Block3的竞争时,阵风也显得力不从心。
展开剩余77%尽管印度空军意识到这些问题,购买大量“阵风”战机的计划依旧进行。这些“阵风”计划将帮助印度弥补数量上的空缺,但它们仍无法解决印度空军更深层次的战力问题。接着,印度将目光转向俄罗斯的苏-57,作为构建“代差优势”的关键武器。苏-57被认为是印度唯一可以接近的五代机,具有隐身和远程打击能力。然而,这一选择并非没有问题。苏-57的隐身性能受到质疑,且其在战场上的优势远不如预期。
即使印度计划购买140架苏-57,问题依旧很多。首先,苏-57本身的技术缺陷已被全球军事机构指出,其隐身性能远逊色于中美的五代机,战斗机雷达的反射面积相对较大,这使得它在空战中往往是“被发现”的一方。加之,俄罗斯的生产能力限制,苏-57的交付时间远远滞后,印度的采购计划受到严峻考验。与此同时,印度的国产“光辉”战机——尽管经过了40年研发,但在5·7空战中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战力,依然处于“未成熟”的状态。
这让印度陷入了困境。一方面,它面临着对现代战机的需求;另一方面,由于国内预算限制,大规模采购计划可能会压缩其他重要军事项目的资金,使得印度空军的发展陷入了“依赖外购、国产滞后”的恶性循环。与其不断“买买买”,印度更需要从自主研发和体系整合的角度思考其军事未来。
相反,巴基斯坦的选择则显得更为清晰。巴基斯坦空军司令简单回应:“我们不需要堆砌数量,歼-35就够了。”歼-35战机是中国为舰载和陆基作战设计的五代机,具有强大的隐身能力和出色的雷达探测能力。它的雷达反射截面仅为0.01平方米,远低于印度的“阵风”或“光辉”,甚至比苏-57的隐身性能还要出色。
歼-35不仅仅是一款单独的战机,更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作战系统核心。它能与巴基斯坦现有的预警机、无人机、防空系统等形成完美协同,构建起强大的作战体系。相比印度的“各自为战”,巴基斯坦选择的歼-35代表了一种高效且整合的作战思路。
从生产速度来看,歼-35的优势更为明显。中国在五代机的生产线上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技术,歼-35的月产量可以达到8-10架,甚至更多。而印度则面临着长时间的等待和不确定性,其“阵风”需等待法国的生产安排,苏-57的生产能力受限,本土组装的“光辉”也面临着诸多问题。
通过与中国的合作,巴基斯坦可以迅速提升空军战力,而印度则可能陷入“数量堆砌”的误区。巴基斯坦只需依托歼-35这一核心战机,就能避免“四代机数量竞赛”的困境,直接迈向现代化的五代机体系。而印度即使最终凑齐所需战机,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,它的空中力量依旧难以与巴基斯坦相抗衡。
从长远来看,南亚空中力量的平衡将由“歼-35与苏-57的博弈”决定。印度的军购计划虽然庞大,但它忽略了空战的核心——“体系化作战”的优势。巴基斯坦的选择更具战略眼光,充分理解了现代战争不是单纯的“装备数量比拼”,而是综合作战体系的胜利。
未来的南亚空战,或许不再是“印度350架战机”对“巴基斯坦几十架歼-35”的单纯对抗,而是印度“装备拼盘”与巴基斯坦“体系作战”之间的较量,而后者的胜算无疑更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深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